欢迎登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招聘网
2017浙江大学“好医护”候选人风采:护士徐红贞
发布日期: 2023-11-15      来源: 浙大儿院     点击量: 6582

筑梦护理路 步履不停歇

徐红贞,女,1966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护理学组秘书,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危重症护理协作组副组长,全国医学救援协会儿科分会护理学组副组长,浙江省护理学会理事,浙江省护理学会儿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副组长,浙江省人口与健康学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

她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护理岗位上已工作了34年,其中在普通护理岗位工作了10年,护士长岗位工作了17年;2000年起至今,她担任医院的护理部副主任。

环境的变迁,岗位的变动,徐红贞始终把自已的理想和追求植根在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努力工作。在政治上,她追求进步,以护理事业为已任;在业务上,她精益求精,不断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管理上,她求实创新,使医院护理质量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凭着自己执着的追求和炽热的爱心,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了一片片赞誉声。先后多次荣获校级、医学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先进护士”、“优秀临床管理干部”、“浙江省卫生应急先进工作者”、“优秀新生之友”等称号。

为患儿,她甘当永动机

护士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职业,而爱一群刚降临人世间、不会言语、只会哭闹的稚嫩的小生命,需要的一定是一种博大的爱和付出!徐红贞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病房——新生儿无陪病房里一干就是二十二个春秋,她用双手和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奉献的乐章。

新生儿专业目前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从成立之初的三四十张床位到如今的二百多张床位,徐红贞见证了新生儿科的逐步成长和壮大,同时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

无论是做普通的护士,还是担任护士长,她都是同事眼中的“工作机器”,有些护士开玩笑称她为“永动机”。在病房的时候,每天上班她是最早的,检查完患儿的情况,又忙着整理当天的各种医疗器材,询问科室其它有无需要解决的问题;下班时她总是最晚一个走,常常7点多已是月上枝头,巡视完所有的患儿,又对值班护士千叮万嘱,交待完医疗注意事项才下班。

记得那年医院建造新病房大楼,新生儿病房需要整体搬迁,搬迁好的那天晚上正值大台风肆虐。尽管病房各项工作已经安置妥当,但徐红贞就是放心不下病房里的众多患儿,硬是在办公室的凳子上睡了一夜,为的是能及时处理科室里的不安全因素,以保证患儿的安全。

还记得有一次,新生儿科接收了十几例柯萨奇病毒感染的患儿。对于新生儿来说,任何一种传染病的小流行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更何况是曾在全国数家医院引起爆发流行、造成众多新生儿死亡的柯萨奇病毒感染。当时医院正值改建时期,环境条件比较差,护士短缺,科室克服困难立即成立了临时隔离病房。每天早上七点,就在病房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每天下班走得最迟的也是她。而那段时间,她丈夫出国进修,患中风的公公卧病在床需要她照料,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需要她接送,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可所有这些,她都无暇顾及,一心扑在病房里,带领全科护士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经过大家的努力,所有的患儿也都治愈出院。

她就是这样不知疲倦,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将爱心熔铸在平凡的工作中,向人们展示护士崇高的思想和无私的爱心。

为职责,她迎难而上

每次出现突发情况,徐红贞总会主动请缨,做出护理队伍的表率。不论多么艰巨的任务,只要有了她带头加入,领导和同事都更安心了,再难的工作也会圆满完成。

“EV71”病毒在杭州地区悄然蔓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儿童医院展开。作为医院护理部的核心成员,她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经常是医院的行政值班或夜班的护士打电话求救,不管有多晚,都会及时赶来,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家与医院之间,穿梭于病房的每一个角落……

5.12汶川大地震,接到上级命令,有18位四川灾区的小伤病员来医院治疗。徐红贞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积极组建“爱心病房”。同时努力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好护理预案,根据伤员的个体情况,制订周密的护理方案。难忘的60多天,肩负重要使命的60多天。徐红贞与“爱心病房”的医务人员轮番日夜坚守,细心护理,全情投入,竭尽全力救治伤员。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儿童医院医务人员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和真诚关怀,用实际行动再一次展示白衣天使的崇高品德。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被定点为婴幼儿筛查救治医院。面对着大量涌入的焦虑的家长,面对护理人员紧缺的百难困境,徐红贞又一次投入了“战斗”。她带领相关的几位护理人员不怕疲劳,加班加点,全力以赴做好婴幼儿B超筛查的工作安排、患儿B超镇静治疗和病情观察等工作。耐心做好家长心理疏导,消除恐慌心理,稳定情绪。鉴于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突出贡献,2009年徐红贞被授予“浙江省卫生应急先进工作者”称号。

为教学,她只做严师

护理工作责任重大,一个优秀的护士必须具备过硬的护理技术。徐红贞不仅对自己的业务能力要求高,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操作、理论、学术水平,对年轻护士的教导也特别严格,只为了能带出更多优秀的护理人才。

一些从学校毕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护士,工作经验少,徐红贞就督促她们学习、实践,提高业务水平。她不怕麻烦,手把手教她们熟悉业务,一个一个科目培训,一项一项内容考核,直到让年轻护士学好护理技术学透护理理论为止。在她的带领下,这些护士很快就适应了工作环境,工作得心应手,她当年带领的新生儿护理队伍也成为了医院护理部的精英团队,各项考核总是名列前茅,多名护士后来被医院提拔为各个科室的护士长。

同时,徐红贞还承担浙大护理系、浙大城市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等全日制及专升本护理系的课堂教学,每次认真备课,通过大量案例、操作、示范等循循善诱,提高教学效果。承担小儿ICU专科护士课堂教学、学员课题标书和论文指导工作,对学员们严格要求、不厌其烦一遍遍指导修改学员的论文和标书。并多次在全国和省内国家级、省级学习班授课,帮助大家解决疑难复杂问题,传播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

作为研究生导师,徐红贞在承担和指导研究生工作中,除了培养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外,更教育她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作为浙大的“新生之友”,多次利用业余时间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耐心引导她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做好人生规划;并想方设法,在新生与4位在校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间架起桥梁,让新生获得更多的依靠、支持和指引,2016年被评为浙江大学医学院优秀新生之友。

为卓越,她厚积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徐红贞喜欢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在工作上她一丝不苟,学习上她同样没有丝毫松懈,坚持学习新的护理理论与管理理念。她始终坚持学习,几十年如一日,以身教重于言教,用“以身作则”来为年轻护士做表率,带领大家共同进步。

徐红贞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儿科危重症及需要长期输液患儿常用的一项操作,临床上通常采取的方法是通过X线拍片进行导管头端位置证实与调整。但该方法患儿需接受1次甚至多次的X线辐射。徐红贞和她的团队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从2015年起在国内较早开展新生儿静脉内心电图技术的研究。通过几百例的研究对比,初步形成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导管头端一次到位的成功率,降低了PICC的异位率,同时减少了患儿的X线暴露损伤,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7年团队已发表该项研究相关SCI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1篇,论文2次在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发言并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及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项目中,作为理论及操作重点项目受到学员一致好评。目前已带动全国多家三甲、县市级医院的儿科开展应用。

2012年开始,她积极参与与推动 “以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和美国的“child life”(治疗性游戏)项目在医院的开展,以减少疾病住院对患儿及其家庭的不良影响。

注重互联网信息化在护理领域的应用,2015年护理部和《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合作,引入了移动互联网+护理创新宣教平台,成为了全国首家应用医院。实现在线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出院随访、在职护士分层培训和考核,提高了健康宣教的效果,同时大大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将护士更多的时间还给病人,提升护理品质,提高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

她深知科研创新才能促进护理质量提高、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积极带领护士开展护理科研,如神经行为评分在预测新生儿换血中的价值研究、医源性皮肤损伤相关研究、外周静脉证据转化应用等等,并不断用于临床,进行总结探索。

至今为止,她是2个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新生儿护理新进展、小儿呼吸护理新进展项目负责人;主编和参编专著5部;共发表护理论文近40篇,其中2010年至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9篇,其中SCI 3篇、中华护理等一级杂志论文6篇。主持课题5项,主参课题3项。

平凡的故事,蕴含着不平凡的追求,这就是我们的徐红贞副主任,一位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一片丹心为病人的白衣天使。她用汗水、用知识、用爱心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用春风化雨般爱的情怀,为众多患儿换来幸福和安康。



2023-11-15
关闭窗口